让潜山弹腔“活”在舞台上

2025-05-29 08:43:25 来源:超人回来了三胞胎 分类:{typename type="name"/}

  图为潜山弹腔五庙许家畈班社(右三为许开学)。活涂晓华摄

  □左延胜王虎

  文/图

  弹腔,让潜是山弹原始的徽剧,也是腔舞京剧艺术的前身。我市潜山县五庙乡许家畈弹腔班社是台上“潜山弹腔”唯一的传承载体,早在2007年,活就荣登第一批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让潜许开学,山弹潜山县五庙乡许家畈人,腔舞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弹腔传承人,台上今年72岁的活他至今仍在为弹腔的发展和传承无私地奉献着。

  今年3月2日,让潜经群众推荐产生的山弹274位“中国好人榜”3月候选人,按“助人为乐”、腔舞“见义勇为”、台上“诚实守信”、“敬业奉献”、“孝老爱亲”五个类别在中国文明网集中宣传展示,接受广大网友点赞评议。许开学则入选3月“中国好人榜”敬业奉献候选人。

  潜山弹腔曲调悠扬、音色爽朗,早在明朝就闪耀出彩,扬名四方。自20世纪50年代新生“徽剧”作为徽戏的继替出现后,弹腔仍保持“老徽调”面貌而留存在我市潜山、岳西等县的偏远山区。

  “在当时,许家畈有一个弹腔班社,利用农闲,走街串巷,到处演出。农忙季节,晚间随意找一处空地,就开始鸣锣开场。”3月10日,许开学回忆,自己是看热闹,不料一看就看出了“门道”。当时正在读小学的他每逢班社开演,几乎“场场不离穆桂英”。得益于许小初、许忠育等几位当地老艺人的言传身教和悉心指点,许开学开始痴迷上弹腔,成了老艺人眼中的“苗子”。

  1961-1967年,弹腔班社一度“凋敝”,但劳动中的许开学仍然不忘练唱弹腔。1967-1977年,他被村民推举为文艺宣传队队长,开始学习演唱弹腔,一路练下来,唱念坐打皆有板有眼,且渐入佳境。

  成年后的许开学,又开始积极组织“许家坂业余弹腔剧团”,亲自担任团长,组织人员复排弹腔大戏,在他的带领下演员结构老中青相结合,年长的有60多岁,年轻的仅有15、16岁。他们演出的代表性剧目“三双戏”,即《双插柳》、《双丝带》、《双救举》,备受欢迎。

  “改革开放初期,在那个物质贫瘠的年代,生活的压力是每个人面临的最大问题。”许开学回忆,自己13口的大家庭需要他去支撑维持。那时候,弹腔也一度被禁唱。但许开学仍不改初衷,钻研为数不多的几本剧本,琢磨唱腔,被村民认为是“不务正业”,但在他看来,弹腔是古老的戏剧艺术,不能断针断线,不能愧对祖上留下的这一珍贵的遗产。

  1983年后,五庙许家畈弹腔班社活跃起来。许开学组织弹腔剧团送戏到周边县演出。随后,“打工潮”袭击这个小山村,弹腔的繁荣景象不过昙花一现。“尤其随着新剧种及多元文化的冲击,加上表现形式和内容难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,使弹腔这一流传三百余年的稀有剧种,变得鲜为人知。”许开学说。

  不顾反对组建班社

  2009年,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,《二进宫》被选送参加该县文艺汇演,许开学现场导演,带头彩排了近一个月,除了吃饭时间,一门心思扑在节目上,最终“一炮打响”,荣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奖,“戏痴”的绰号也就此传开。由他指导学生演出的《二进宫》,也在首届天柱山民俗文化节及天柱山登山节上演出,赢得了中外游客的驻足观看。

  为了繁荣弹腔,许开学一直在路上。他对弹腔的痴迷遭到家人的反对。而且组建班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演员、锣鼓、后勤一一算起来,起码得20来人,而且要添置一套行头,需要很大的一笔钱。“上门做说客,电话里邀请,县里争取资金。”许开学说,他的目标只有一个:千方百计让弹腔“活”下来。

  “唱戏能当饭吃?”“该不是老糊涂了吧?”“那么拼,捞到了好处不是?”……一些流言蜚语、冷嘲热讽随之而来,许开学都一笑置之。

  为了拉人入伙,一次登门不行两次,两次不行就三次;为了壮大班社,电话打多了人家嫌烦,干脆把他“拉黑”,最后他借用别人的手机继续打;为了寻求上级支持,许开学天天往乡里跑,拿着自己整理的剧本去汇报……

  好事多磨。许开学说服家人不算,也打动了乡邻,队伍最终让许开学给拉了起来。虽然报酬很低,但都达成了共识,把繁荣弹腔当成了一种责任。即使再忙,只要许开学一个电话,都会在第一时间赶来。如今,“许家畈弹腔剧团”里,老者七十多岁,最小的四十岁,父子兵、夫妻档,兄弟连,同台披挂齐上阵,拉之即来,来之能演,演之出彩。

  作为弹腔省级传承人,许开学不顾自己年高体弱,每次排戏、演出,他都亲自担任导演。省里每年补给他个人3000元的生活补助,但许开学为了弹腔班社的发展,从3000元生活补助中拿出2000元,用于班社建设。

  拖着残躯倾力传承

  天有不测风云,2009年的一天,许开学突然中风,幸亏抢救及时,才保住了性命。命保住了,可也留下了后遗症,中风导致偏瘫。尽管如此,许开学仍然心系弹腔,热情不减。

  出院后,他一边做康复,一边还满脑子想着弹腔的事。为了回忆整理剧本,他把自己关进屋子里,由于左手不能动,誊写剧本时,他用砖头压住纸张,单手誊写;遇上用线装订剧本时,他只能用嘴巴咬住线头,通过右手和嘴巴的配合来完成。对正常人来说,这些事情很简单,但对于许开学,却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。

  有时到了吃饭时间,家人喊他吃饭,经常被他一顿大骂,责怪打断了他的思路。为了早日整理出剧本,许开学不知熬了多少夜,全然不顾病残的身体。

  克服身体不便,许开学回忆整理出《郭子仪》、《二进宫》两个剧本,只要有演出,都要亲自坚持指导排演,继承中进行创新,拿他的话说,70%继承,30%创新。

  许开学的事迹,感动了无数网友。今年3月2日,经广大群众推荐产生的274位“中国好人榜”3月候选人,按“助人为乐”、“见义勇为”、“诚实守信”、“敬业奉献”、“孝老爱亲”五个类别在中国文明网集中宣传展示,接受广大网友点赞评议。许开学则入选3月“中国好人榜”敬业奉献候选人。

  值得欣慰的是,近年来潜山县围绕弹腔艺术的起源、流传范围、传承谱系及代表性剧目等,进行发掘和研究,保护和传承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目前,潜山县已设立弹腔艺术专项资金,建立了奖励机制,对演出剧目予以场次补贴,同时定期举办弹腔剧目调演,组织剧团下乡演出,让弹腔“活”在舞台上。

本文地址:/news/11c59599393.html 欢迎转发